应该以饣召代臊——论臊子面的写法
2025-07-04 23:06:57
  • 0
  • 0
  • 0

          从小我们就喜欢吃臊子面,也就是一般的素面条,加上一勺熟的肉末或肉丁混合一点蔬菜的菜肴包括汤汁。吃起来真香。

         今天我去订7月某日的聚会晚餐,就见那家小吃店有臊子面。他们的写法是饣召子面。我自然认为这个字是正确的。

回家后我写请柬,写议程,需要写到晚餐的安排,就要写到这个字。但在键盘上却打不出来。我就查《新华字典》。

查拼音shào或sào。但在《新华字典》2015年第11版中,只有臊字。有两个音调。一是sāo。意思是,像尿那样难闻的气味。

例如,尿臊气。二是sào。意思是,难为情,害羞。例如,害臊。这两个意思显然不合我们要用的臊子、臊子面的涵义。

可在字典上反复找,包括飠旁,饣旁,却找不到。我有点困惑了。难道这个字的正确写法不是这样的,或者新华字典小了,义项不全。

       于是我换了大一些的《现代汉语词典》,查拼音shào或sào。而在《现代汉语词典》2014年第6版中,也只有臊字。有两个音调。一是sāo,

二是sào。其字义与《新华字典》解释的一样。但在sào下面,现汉列出了一个双音节词或双字词,臊字。解释为,肉末或肉丁(多指烹调好加在别的食物中):羊肉臊面(第1122页)。这就与我要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于是我的问题就解决了。

       但解决以后,一个新的问题就冒出来了。为什么不用饣召作臊子的正字呢,而要用一个多音多意很容易引起误解误会的“臊”字呢。

为什么不用群众喜闻乐见,普遍认可的“饣召”,而要用复杂难懂,意思晦涩的“臊”呢。

        也许有的专家学者会说,古人、古书就是这样用的,我们这样正字是有根据的,有众多历史渊源的。月旁代表肉,比如肝、肚等。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