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党史》转引斯大林的话,说俄罗斯落后西方发达国家50年至100年(第417页),是夸大其词了。实际上只落后十几年。军事科技国防工业是最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先进和落后的。我们就看这个方面。"一战"时期,最发达的是英法德三国。就陆军来说,栓动步枪、重机枪、手榴弹、迫击炮、大炮、高射炮、装甲车、装甲列车、汽车、摩托车、火车、各种弹药,俄罗斯都能自主研发生产。陆军主战武器中,俄罗斯就是在坦克、轻机枪这两项差点。俄罗斯设计有坦克,但没有批量生产服役(德奥土保加利亚集团也没有坦克);轻机枪也有设计,但没有量产和服役。海军方面,战列舰、巡洋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这第一声炮击就是阿芙乐尔巡洋舰打出的)、驱逐舰、护卫舰、鱼雷艇、炮艇、扫雷艇、登陆艇、潜水艇、鱼雷、水雷等都能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当时都没有航空母舰);声呐等水声设备也能自主研发生产。空军方面的飞机也能自主研发设计制造。但没有英法的多和好。“一战”时期,德国大量使用了化武。俄罗斯在化武和防化作战方面比英法德要差点。在通信方面,俄罗斯也能自主设计研发生产有线电话、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等。当时都还没有无线电话。到一战前,俄罗斯已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工业国了。但工业化的程度比英法德美低。而且从一战那时至今,一百多年来,俄罗斯的军事科技和国防工业也就只比西方最发达的美英德法差个十几年的差距,至今都是。所以俄乌战争和冲突才打成平手,目前处于僵持状态。话或扯远了,扯回来。
《党史》非常强调,为了消除这种落后的情形,技术就具有了决定一切的意义(第415页)。书中也转引斯大林的话,“就得学习,再三学习。布尔什维克应当精通技术。……在改造时期,技术决定一切”(《列宁主义问题》,第444-446页)。说明列宁主义和苏联一向重视科技和知识。提出了“(科学)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也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这多么相似,真是一脉相承。
前面提到,由于国情、洲情不同,《党史》在论述农村农业农民情况时反复提到马匹耕马(第419-420页),而不似中国非常强调耕牛。
《党史》,1933年2月,召开了第一次全苏联集体农庄突击队员代表大会。斯大林在会上发表了重要演说。看到这里,感觉苏联的不愧是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这么重视工人和农民,让他们当家做主。这一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提前完成,苏联有能力废除了食品配给制,一切食品可以自由买卖。《党史》评论道:“这是苏联工人阶级和农民所获得的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第423页)。由此联想到,从1917年的十月革命到1933年的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放开食品买卖,苏联只用了16年。中国1949年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到1993年才取消粮票油票,允许食品自由交易。用了44年。这说明什么,说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比中国搞得好;同时也说明他们原来的底子要厚一些;还有就是他们地广人稀,中国地狭人稠的国情。至今,俄罗斯仍是粮食出口国,中国在粮食基本自给的基础上,要进口一些粮食作为饲料。
《党史》指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的大多数工厂企业实行了七小时工作制,在有害健康的企业中实行了六小时工作制(第424页)。这一点好像我们今天才做到,晚了几十年。
《党史》论述,1934年1月,召开了第十七次党代表大会。会上决定设立了联共布中央监督委员会、苏联人民委员会苏维埃监督委员会,以代替十二大以来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察院(第428页)。设立党的监委也长远影响中共。“文革”前各单位都设有党委直辖的监委,“文革”后改成了纪律检查委员会。
《党史》指出,由于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德国合并奥地利,于是就在欧洲南部和欧洲极西部,即在西班牙及周围,结成了一些新的战争纽结;由于日本侵华,1937年已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于是,在太平洋上,在和中国一带,就又结成了一个战争纽结。所有这些事实,都表明第二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实际上已经开始了(第441-442页)。注意,这里提的是战争纽结,与后来史学界提的战争策源地有点不同;提的是三个,即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与后来史学界提的德日是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有点不同。苏联科学院的《世界通史》也提意大利也是一个战争策源地(第九卷上册第401页)。我把它具体化为地中海地区的战争策源地。这里再次提及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就是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开始的标志。与主流史学界提的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是世界大战的开始有所不同。
《党史》论述,1935年5月,斯大林在红军学院学生毕业大会上的演说中说,过去的口号“技术决定一切”反映着了过去的情况。现在应该提新口号来代替了,那就是“干部决定一切”(第448页)。联想到后来毛泽东的口号,“在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14页。)。这多么相似,真一脉相承。
笔者感觉,《党史》最能打动感染我的地方,就是它对斯达汉诺夫运动的论述。之前学世界史,知道该运动是一种生产劳动竞赛运动,斯达汉诺夫是顿巴斯地区的煤矿工人,汽钻(风镐)手,劳动模范,生产标兵。《党史》深情地写道:“还在斯达汉诺夫之前,易佐托夫已做出前书未有的掘煤记录。1935年8月31日,斯达汉诺夫在一班工作时间内,采得102吨煤炭,即超过普通采煤定额14倍之多。于是这一榜样就开创了工人阶级和集体农民为提高生产定额,为劳动生产率新高涨而进行的广大群众运动。”(第449页)。